媒体!警惕抹黑清华的舆论倾向
警惕抹黑清华的舆论倾向?利用民族情绪炮制争议话题、煽动对立,早已成为了一众无良自媒体账号屡试不爽的“流量密码”。下面小编带来了警惕抹黑清华的舆论倾向,供大家参考!
媒体!警惕抹黑清华的舆论倾向
每到毕业招生季,互联网上总会传出一些有关各大高校的“花边新闻”。夸张的标题、片面的解读,赚足了公众的注意力,却让高校与师生深受其苦。
针对网络传言越来越多清华大学的谣言,北京校园微信公号发布“网络关于清华的谣言,不要信!”。
“警惕抹黑清华的舆论倾向”各方如何说
有律师表示,真对网上传播谣言和恶意攻击渠道,清华大学深受其害,所以应该加强管控这些所谓的造谣。
不少网友也是纷纷支持,希望能够严惩这些造谣者。
有专家指出,其实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教育和宣传,让公众了解清华大学的真实情况和成就,消除误解和谣言。同时,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教育,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,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。
此外,学校应该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,让公众能够获取准确、及时的信息,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解。
抹黑清华的舆论解析
近年来,随着国内高校科研实力的稳步增长,国际排名和影响力也在逐年提升。国内做科研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,社会对“海归”的认识趋于理性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,出国留学不再是优先考虑的事情。
而“清华的留学生几乎都留在国外建设其他国家”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。不管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发展平台的权利,只要看看清华校友会公布的数据就会发现,到2021年4月,2002-2011年出国的清华校友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回国工作,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。
在学术没有国界的今天,国家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只会越来越多。除了自费出国留学,各种学术会议、访问学者、公派交流项目都起到了国际交流的作用,其中不乏国家主导的项目。如果说向西方学习是“讨好西方”,那么按照这个逻辑,今天更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,更多的海外教授由国内高校全职引进。他们不是“讨好东方”吗?
历史早已证明,“闭关锁国”是一种狭隘的民粹主义思想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封闭只会导致更快的衰落和落后。2021年起,我国开始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海外),这是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的重要举措。
利用民族情绪炮制争议话题,煽动对立,早已是很多无良自媒体账号屡试不爽的“流量密码”。尤其是这些涉及知名高校和公共机构的谣言,“不管真假,先踩你一脚”似乎已经成为互联网舆论的常态化运作。
清华和中国其他顶尖大学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吸收了国家的大量投资。所以任何与之相关的事件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,有些批评过于尖锐和偏激。但有些媒体因为高校招生时间而刻意污名化一所大学,实在是“别有用心”。
此外,一些无知的网民习惯于让先发泄情绪再核对逻辑,先发表意见再核对事实,无形中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。这也说明,在今天,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全社会需要补课的必修课。
抹黑清华的舆论思考
爱国应该是一种情怀,一种胸怀,理性,包容,正义,而不是一种情绪,一种偏见,反智,狭隘,极端。无视真实性,盲目跟风,随便指责大学“讨好西方”,除了让那些成功收割流量的无良自媒体人暗自窃喜,最终伤害的还是校园里兢兢业业、勤勤恳恳的师生们的心。
新京报今日发表题为《谨防恶意抹黑清华的舆论倾向》的评论文章。指出最近的“清华被抹黑”是一些无良媒体账号利用民族情绪制造的争议话题。《新京报》称:“利用民族情绪煽动对立,早已成为无良自媒体账号屡试不爽的‘流量密码’。”清华大学最近不好的几年成了这些自媒体攻击的对象。
在此次事件中,微博是传播谣言和恶意攻击的最大渠道之一。比如新京报评论中提到的关于清华大学的谣言视频,新京报评论发出后,笔者在微博平台上仍能看到这段宣称“清华80%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”的视频,好评度不低。视频中,清华大学被攻击为“赴美留学预备学校”、“带头讨好西方”,也安然无恙。
清华为什么叫清华大学
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——清华园,起初叫做清华学堂,后更名国立清华大学,新中国成立后去掉国立,正式命名清华大学。